行走的课堂,青春的足迹
平顶山市四中星空地理社团开展
野外实践活动
6月13日,平顶山市四中星空地理社团赴龙山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野外实践活动。这场以自然为教材、以实践为笔砚的户外课堂,将地理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自然密码,让青春的足迹在山野间镌刻下求知的印记。
活动伊始,社团指导老师和全体社员在学校龙行大道前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出发仪式。同学们排起整齐的队列,拉起醒目的“平顶山市四中地理社团野外实践活动”红色横幅,一个个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地理教研组长谢润歌老师在对活动流程及注意事项作了简要介绍后,宣告此次地理探索之旅正式启程。
离开校园,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徒步前行,绿白相间的校服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家边走,边通过观察路边的交通标识、周边的自然环境,感受城市与郊野过渡地带的特征。一路上环境开阔,远眺可见山丘连绵,山头上一座座高大的白色风力发电机清晰可见,这为实践课堂增添了独特的现代化地理元素。
本次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开展实地考察与探究。到达目的地后,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围绕一处典型的土壤剖面展开深入观察,并作详细的记录。大家近距离观察了土壤的垂直分层结构:上层灰黑色的土壤中混杂着碎石与草屑,质地粗糙;下层棕黄色的土壤则较为细腻,可见清晰龟裂,反映出不同的地质过程和风化程度。指导教师庆俊飞详细讲解了土壤层次的形成原因及其指示的环境意义,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真实可感。
除了土壤研究,植被观察也是此次实践的重点内容。在另一处考察点,谢润歌老师结合现场环境,就地展开精彩教学。在针叶密集的林间地带,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仪器测试土壤温度、湿度与酸碱度。大家聚精会神地聆听,认真地记录,互动积极,氛围热烈。
朱津如老师结合实地场景,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风电科普课”。她详细讲解了风力发电的物理原理及其在清洁能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们专注倾听,目光随着老师的指引投向远方的风车群,将书本知识与眼前庞大的可再生能源设施直观对应。如何将自然风能转化为电能的生动阐述,引发了同学们对绿色能源应用的浓厚兴趣和深刻思考。
宋亚军老师就地取材,引导学生观察坡地差异,明确向阳坡与阴坡的划分标准,分析两坡在光照时长、温度湿度上的显著差别,指出阳坡植被通常较稀疏、耐旱,而阴坡植被更茂密、喜湿的特点。
活动尾声,师生在风力发电机、静谧水域与苍翠林海的环抱中合影,校服的青春亮色与壮阔自然交相辉映,记录下这堂融合科技前沿、自然密码与基础地理的实践大课。蓝天、白云、绿树、青山、风车、湖泊与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相互映衬,定格了这次充实而快乐的地理探索之旅,充分展现了平顶山市四中学子乐学善思、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
校长毛名煜表示,本次地理社团野外实践活动,是一次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的成功尝试。同学们通过亲身观察、触摸、聆听,不仅巩固了书本知识,培养了地理实践力,更激发了探究地理奥秘的兴趣,增进了对家乡自然环境的热爱与理解。未来,学校将鼓励支持更多的学生社团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文/王彩
图/地理组
编辑/张一丹
审核/李淑华
2025年6月16日